西安外事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以培育优秀幼儿教师为使命,致力于培养服务于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应用型专业人才,长期以来尤其重视对学生的就业指导。鉴于就业对市场经济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有效服务于社会成为当前重要课题,这既是高等院校的社会责任,也是学前教育专业长久发展的重要举措。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既有利于儿童在身体、心理、情感、语言、美术、音乐、社交等方面获取全面发展,又有利于培养儿童合作精神、创造力和学习自驱力等,且对学前教育行业服务质量、行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因此,西安外事学院需要结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性与职业性等特征,重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据此完善相应的人才培养内容和评价环节,提升相关专业人才职业技能、人才质量和应用能力。
坚持“三性”融合思想,创新培养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本身具有师范性、专业性等特征,旨在服务于幼儿,提升基础教育水平和起点。就业导向下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更加强调职业性,对此高校应贯彻落实师范性、职业性和专业性“三性”融合思想,彰显学前教育专业的本质属性“师范性”;彰显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专业性,表明相应职业的根本属性集中体现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道德素养、职业素养、行为规范、职业能力等方面,同时也是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因此,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应明确“怎么教”和“教什么”的问题,师范专业解决教师“怎么教”的问题。此外,高校应根据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就业情况,对学生职前实践和具体专业能力作出明确规定,并结合地区特色经济和教育情况,与教育管理部门等主体共同强化顶层设计,以提升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灵活性、先进性、特色性,使其能够适应良好的教学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综合而言,就业导向下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应注重对学生自我发展与终身学习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从本质上意识到自身需要通过努力进修学习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学前教育形势,始终保持能够准确定位自身与科学规划职业的能力,从而快速适应后续学前教育工作。
(相关资料图)
注重专业职业技能培养,及时更新培养内容
以就业为导向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注重学生专业职业技能的掌握,同时需要完善的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课程体系予以支撑,并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作为核心。据此,高校应充分调研社会及市场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优化相应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内容。一方面,高校可以根据就业要求以必修或选修形式增设并优化相关技能类课程。其中,必修课程应作为学前教育专业人才职业技能培养的核心课程,涵盖音乐技能、儿童画创作、童声合唱、少儿舞蹈技能、舞蹈创编、手工与玩教具制作等;选修课程应作为学前教育专业人才职业技能培养的辅助课程,涵盖幼儿心理辅导、幼儿礼仪、儿童剧、奥尔夫乐器等,以拓宽专业和服务覆盖面为宗旨,以提升课程与市场适应性为原则,以拓宽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就业范围为目标。另一方面,高校需要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体系,根据社会需求和职业市场变化科学增减课程内容。例如,当前教育强调学生“具身劳动”能力,即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因此可以在钢琴课程中增加“即兴伴奏”课时,在声乐课程中增加“幼儿歌曲演唱”课时,在普通话课程中增加“幼儿讲故事”“幼儿口才训练”课时。高校还可以根据专业优势和毕业后大多数学生面对的幼儿水平优化校本课程开发和设计。例如,东北地区高校编撰《东北地方儿童歌谣基本技法》,东南沿海地区高校设计《方言儿歌唱练技巧》,北京地区高校凭借先进的教学资源设计《中英文儿歌对照技法》等课程,以作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内容不断丰富的举措。在此基础上,高校可以适当增加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实践课程,为专业人才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奠定基础。
注重培养质量监测,构建实效评价机制
就业导向下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先进的培养质量监测体系予以保障。事实上,培养质量监测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管理理念,以学前教育专业有效性为出发点,判断该专业教育本身是否能够实现自身价值。据此,高校应该准确把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监测的要点,将监督与管控相结合,并针对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应策略,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监测范围、监测宽度、监测层次、教师团队建设和教材建设质量监测、创业就业监测等,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信息进行记录,将信息存储于校内人才质量管理大数据平台中,作为制订与完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依据,使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趋势变化更加契合。在此基础上,高校应该更加注重评价体系的实效性,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着重考查学生在整个学期学习具体课程的表现情况,将评价过程划分为课前、课中、课后、月考、期中和期末等阶段,将学生在课堂学习、选修课程、校外实践、课余活动等环节的具体表现、思维变化、实际需求等作为评价内容,在提升评价数据说服力的同时,使评价机制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向性更强。
创新教学手段,践行“实习+研究”模式
就业导向下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围绕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来创新教学手段,践行“实习+研究”模式,培养专业学生在实际职业生涯中的操作能力与教育指导能力,帮助学生更好适应未来学前教育工作要求。据此,高校应完善学前教育专业的实习管理环节,将“顶岗实习”纳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组织高年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实习,考查学生对教育教学计划、教育活动组织、幼儿行为管理、幼儿心理发展特征等的了解程度。对此,高校可以提前与幼儿园等教育机构达成合作,并同时配备校内教师和一线幼儿园教师担任学生实习时期的指导老师,及时解决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还应要求学生提交实习日记或实习项目书等作为对学生实践成果的考核内容,在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学前教学实践,实现强化学前教育科学性、实践性的目标。
《中国教师报》2023年06月07日第12版
作者:宁珠珠
上一篇:只要不是故意泄露国家秘密就无关紧要_无关紧要的意思-世界今头条
下一篇:最后一页
X 关闭
发布时间:2023-06-07
发布时间:2023-06-07
发布时间:2023-06-07
发布时间:2023-06-07
发布时间:2023-06-07
发布时间:2023-06-07
发布时间:2023-06-07
发布时间:2023-06-07
发布时间:2023-06-07
发布时间:2023-06-07
Copyright © 2015-2022 华东经济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6840号-41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